
<警告>內含100%嚴肅心情
渝渝從英國回來過暑假,
據說台灣除了熱到不行的天氣,
還有一樣東西把她嚇壞了,
是我們蓬勃發展的新聞台與最近報導的內容。
初聽到渝渝的疑問,
據她形容是:我們似乎已經對這樣的現象麻木,
甚或是用漠不關心的姿態在容許著一切在我們眼前發生。
很想說,
在漠不關心的底下,
多少人包含了對現今的不平跟心痛。
這樣的心情,在今天為了蒐集芬蘭教育的資訊而到了最高點。
台灣其實不窮,
可是為什麼芬蘭做到了,我們做不到,
也許,
我們把大部份的精力都花在鬥爭上,
花在思考如何站在最高的位置謀取最高利益,
花在如何揭弊或是踢爆更血淋淋的事件,
然後花光了我們的實力與競爭力,
再告訴別人,
我們要成為一個不會被任何人排擠與併吞的國家,
那些在我小時候告訴我:"唯有教育才能使國家富強"的大人們,
都到哪去了?!
自己這兩年的工作身處在教育環境中,
看到了很多不平等,
也看見了許多匪夷所思的老師與教育現況,
唯一唯一唯一的消極抵抗居然是,
我不會在台灣生育,
因為不願意我的孩子遭受這樣的待遇。
我不願意某天我的小孩,
被導師操作讓加深班上同儕的排擠,
甚至是命令每堂課都要咬著筆,
以獲取最立即的效果:上課不會亂說話。
據說許多台灣的高知識份子與專才,
為了更高的薪資與報酬決定往他國發展。
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絕對不是壞事,
但總覺得,如果有能力改變與願意改變的人都移往他處發展,
而我們自己的孩子,
營養不良的被擱置在這塊土地上。
我們真正有力量的手去牽著別人的小孩......
那我想這會是比我們對著電視新聞吐口水還要更令人心酸的景象。
我能做什麼?
我做到了什麼?
我希望,這個問題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詢問自己。
不管我站在哪裡。
<註>芬蘭教育
公元2000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的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針對義務教育最後一年的學生做研究,測試這些十五歲的孩子們:
怎麼運用他的「讀寫能力」、「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
這個研究對象是三十二個國家,共二十六萬五千名學生,持續作了三年。
報告的結果,在中學生的讀寫能力評鑑上,名列第一的國家就是芬蘭,
還有,在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上,芬蘭中學生分別名列第四和第三。
芬蘭教育的特色
一.全民教育與教育機會均等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假日無作業
-無全國性升學考試
-學習時數少
-免費九年國教.教科書.午餐.醫療
-高職與高中生人數約是六比四,技職生較多。
-自我成長,與自己比
-教育政策由政府中央統一制定,但由各地方學校負責執行,保持行政管理的彈性。
-各地區都設有基礎教育學校,學生不必長途舟車通學。
-不施行男女分班或能力分班,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童則提供個別輔導。
-所有的基礎教育強調全面化。
-教學方式強調互動、合作,培養夥伴關係的觀念。
-以學術評比方式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不採取考試或排名方式。
-運用知識於生活,測驗的不是學生已經學到了什麼,而是學生可以用學到的東西做什麼。
2.一個都不能少
-真正落實小班教學與補救教學
-學習成就越差的學生與教育弱勢分配到更多的教育資源
-平等對待新移民小孩.提供免費準備教育
二.重視教師團隊素質
-所有教師(幼教外)均須具備碩士以上資格以及通過資格考才與以聘任
-免費在職培訓與鼓勵教師攻讀學位
-教師幾乎可以全權決定課堂上使用的教材和教科書
-教師的角色既非中央教條的「接收者」,也不僅是知識的「給予者」,而是扮演一個「中間夥伴」的角色
-師資培訓人員只有10%可成為正式教師
三.豐富的閱讀資源與知識網路
1.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越強的人,越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並運用資訊,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其學習成就相對的也越高
-18%學生每天花1-2小時自主性閱讀(為了閱讀而閱讀)
-芬蘭人平均一年在圖書館借閱20本書
-社區有巡迴式圖書館(遊覽車)
圖片來源

0 迴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