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上台北有兩個目標。
一個是聽說人很多的米勒畫展,一個是期待已久的獅子王。
這次米勒的畫展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拉了好久不見的棻一起去晃晃,
人潮果然如棻所言,多得嚇人,
好不容易買了票,排了一個小時,我們終於入場。
排隊的歷程在兩個女人的談談說說下,其實並不難熬,
只是入了場之後,看到場裡仍舊人山人海,
我的笑容就有點不太自然了...
台北歷史博物館是我第一次造訪看展的地方,很可惜的感覺並不好。
大家慕米勒的名而來,人潮多是可以預測的,
但在整個空間的設計與編排上實在是太過擁擠,
一個狹窄的走道兩邊都擺放了畫,
除了無法靜心觀賞之外,無法隨心所欲的調整看畫的角度,
讓巨幅的人物風景畫在很不安的情況下欣賞著,實在非常可惜。
由於人潮擁擠,圍在畫前的保護線與警報器頻頻作響,
再加上此起彼落的介紹聲音......讓整個看畫的過程品質很差。
不過在這裡還是要推一下巴比松畫派。
(有興趣的人請點入研究。)
我喜歡一群人為了同一個純粹的理念去努力的感覺,
尤其他們呈現了田園與農民的生活百態,
看著一幅幅的作品真的會讓人想知道,
楓丹白露那裡的天空是否還維持著他特殊的藍?
森林的樣貌是草原是否還存在著?
雲朵是否就像畫中呈現的如此輕盈與透著粉色?
這是島嶼型國家長大的我所無法了解的...希望有機會能夠去看看。
我尤其喜愛這些畫家所勾勒出來十分柔美的女性線條,
尤其是露出的頸項,讓身為女生的我也迷戀不已。
接著是有名的拾穗,也許是因為保護畫作,拾穗被厚厚的玻璃給擋著,
相對的在觀賞上真實感就沒有這麼的高。
但是我很喜歡拾穗的背景意義,田園莊主在收割後,
開放周邊的人民到自己的田裡撿拾掉落的麥穗,是分享,也是一種互相照顧。
據說這是出自於聖經故事,也是當時候的習性,
不曉得現在是否還有這樣的慣例呢?!
看完畫當然是要去滿足口腹之慾。
逛完了南門市場,又吃了好吃的四川麵與粉蒸排骨,
兩個女生又晃到師大附近吃刨冰。
一路上嘴巴除了不停的吃就是不停的聊,兩個人除了多了際遇之外,個性似乎都沒有什麼改變耶~
我身邊又有個人即將去國外流浪,祝福妳在荷蘭能夠學得開心,玩得飽飽。
接著是讓我荷包大失血的獅子王。
這部音樂劇是老媽指定要看的節目,
誰叫預告的拉飛奇唱得這麼具有生命力,就被她催眠地乖乖買票了。
在前往小巨蛋前林先生帶了吃素的老媽去吃好吃的素食麻辣鍋-小心上癮,
不管是不是吃素的朋友們,這間店的湯頭與食材都很推,
尤其是乾的香椿拌麵與起士球,實在是會讓人不知不覺多吃幾口。
小心上癮採預約制,
吃飯時間都是客滿,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嚐嚐看~
(我不是食神wei,對美食的介紹就點到為止阿~)

獅子王的剛開場,看到一比一比例的大象與緩步行走的長頸鹿,
就讓在座的觀眾驚嘆連連掌聲不斷,
很難去說明那種被影像與聲音同時刺激到的感動,
總之是大大的被震撼了。
老實說整齣劇聽下來,就歌唱部分我並沒有頭皮發麻的感覺,
但是在道具佈景以及整個劇的流動中,心倒是被震動地漏跳好幾拍。
除了場中旋轉舞台的配置,
表現出榮耀岩、大象墳場、與施卡的領地,
讓場景可以很迅速地更換。
最推薦地就是裡面許許多多的木偶面具,演員將面具戴在頭上,
面具可以代表的可能是獅王的權勢與地位象徵,
有可能表現施卡奸滑地個性與野心,
甚至是木法沙死去後,悲傷的母獅面具居然流出了兩行眼淚......
眼淚的帶子落下的瞬間,導演證明了面具也可以有表情。
其他的佈景與道具...該怎麼說...
不論是草原、獸群、飛鳥們,都讓人驚訝這是哪來的創意,
每一個細部都讓人來不及捕捉,
真希望有個遙控器可以讓我定格慢慢品味。

其他的演員可以參考演員介紹,
主角中的甘草人物利用木偶形式呈現,
一舉一動包括細微的小動作與唱功,完全展現了表演者的實力。
每一個主角的表現都是水準上的演出,
可能是因為在台灣演出,所以混合了很多跟台灣有關係的劇情博君一笑,
我想這就是現場的珍貴之處。
我喜歡獅子王對於生生不息以及生命長存的主題,
看著演出的同時常會不自禁想到自己已逝去的珍愛的親友,就會忍不住紅了眼眶。
一場好的表演對我而言是呈現者必須要讓人有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感受,
對於演出中任何事物都不會有任何的遲疑,
很安心地被演出者帶著走,我想獅子王辦到了。
從結束後我和老媽就像憋了太久一樣拼命討論裡面動人之處,
直到回到住處還是無法罷休,今晚的表演值回票價。
希望這樣好的演出可以常常來造訪台灣,
但也不禁感嘆,台灣也有很好的藝文展演,
在宣傳上或人氣上就達不到獅子王的景況...
我想台灣人還是很需要被影響的,在人文藝術的推廣下。
這場演出也決定了我在課堂中的一些決策,
我想我的學生們,應該會有點討厭獅子王害他們有這麼多事情做...哈哈。
在此附上卡通的時候我就很喜歡的施卡獨唱Be prepared,
壞男人的確是性感引人上鉤的...

0 迴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