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聽了一場講題不陌生的研習。
資深的老師說很無聊不實用,同期的老師說她沒有進步,
即便如此,我相信台下很多的人其實並不明白她在好多年前就體驗到的事物,
也就是她現在嘗試要推展的東西。
因此,我以一個解說者的角度來觀察她。
我不是教育的研究者,倒像是個仍舊在講台上摸索的新人,
以旁觀者來說,我始終覺得研究音樂教育的人很有趣,
雖然這些研究者做著我永遠不會覺得有趣的事情,
但他們嘗試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呈現再讓我們轉化為抽象的感受時,
這樣的行為是很有趣的。
我們創造了另一種行為來解釋某種行為,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有趣?
把聲音分類為多種顏色、具體的高低,用多種和絃來找尋一個聲音,
甚至大膽地下了結論:
「為什麼古典音樂不會消失?
因為它給了現代流行音樂很多線索,並且在呈現上永遠比流行歌來得有趣並且時常給人意外。」
我想後段話要是不聽古典音樂的人或聽了就睡的人是完完全全無法同意的。
但我相信如果對古典音樂有稍微認識的人應該可以體會,
在每天流行音樂在耳邊亂竄之後你會希望聽一聽更古老的作品,
然而這樣的渴求並不是你受夠了流行歌的嘈雜,
而是你需要更豐沛的刺激,你的耳朵需要更多更多的顏色。
只是我們要怎麼訓練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好胃口?
我現在還在尋找答案。
最近因為比賽的關係讓我開始聽起了W.A Mozart Symphony No.36 “Linz”,
在聆賞的同時你除了被層疊不窮的樂思給餵得飽飽的之外,
那種感覺更像是你確切地體會到你的渺小,
以及仰望天空同時讚嘆世界怎麼能這麼大的感動。
ps:花了我10週的午餐時間的父與子終於啃完了,決定35歲再看一次。
(目前的感想是:我們永遠會被時間創造出來的東西給推翻,但是,
我們仍舊會被最古老的問題給折磨得不得不呈現出我們的軟弱。)
圖片來源
0 迴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