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與入殮師的電影。
在看這部片以前我知道我一定會哭,
只是我沒想到眼淚會在這麼溫暖的情形下釋放出來。
來到這個世界後,回過頭來才發現早已忘了初生的畫面;
見識過了諸多死亡才明瞭,死亡是少數無法經驗分享的人生體驗。
就因為這樣,死亡往往神秘且令人畏懼,
畢竟是搭上了不曉得目的地在哪的車,往生者就這樣走了,無論情不情願,
而被留下的人,只能藉著各類儀式,確認離別的真實。
對於人的懷念與記憶,有時候是一個畫面,有時候是聲音或氣味,
當親愛的家人或朋友離去後,聲音與氣味讓人難以攫取,
只能掌握最後一個機會,為往生者穿上精製的衣裳,撲上細緻的妝容,
留下最後的美麗形象,供生者瞻仰。
其實我很能理解,為什麼電影裡的喪家們,往往等到入殮師工作完成後才有辦法痛哭失聲。
當人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只剩下軀殼時,無論那是你多麼熟悉的親人,都會讓人感到陌生。
那個慘白的臉,再也不會對著你嘻笑怒罵的生冷表情,
讓你措手不及的疑問一個個冒出,你震驚於眼前的一切而暫時遺落了傷痛,
直到透過了面容的重新整理,你才能承認:是的,親愛的人已然離去。
電影裡入殮的畫面大多都是精緻與美麗的。
社長與大悟在靜懿中為往生者擦洗、放鬆僵直的身軀與臉龐、著衣、描繪生前的容貌,
用一貫優雅與溫柔的動作,崇敬地對待往生者,這樣的畫面是很令人動容的。
雖然做著旁人無法輕易接納的工作,但在工作的同時卻又能令人感動,
我想這就是大悟在面對親友的不諒解而萌生退意,最後卻堅持下去的原因之一,
也許他放棄了音樂家的夢想,但是他透過他的雙手用另一種方式來撫慰人心。
有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生命要我們走向哪個出口,
但也許追尋中我們所認可的意義,會比結論來得更加重要。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我一直覺得這部電影選擇了大提琴這項樂器是很適切的作法,
大提琴醇厚的音色有著溫暖的特質,能夠在段落中持續地將我們領入電影的情緒裡,
主角大悟雖然在音樂的追尋路上撲了空,對於夢想無法實現這件事情也很受傷,
但當情緒需要出口的時候,他仍舊依靠著大提琴陪伴自己支持自己,
學音樂的人,在這種又愛又恨的情愫下其實是很矛盾的。
送行者,推薦給大家。
0 迴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