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二晚上。
烘了一小盤甜甜的乾腰果,在客廳和老媽重複地進行美食與肥肉的拉鋸戰。
遙控器轉阿轉,HBO突然出現了生孩子的劇情,
因為畫面有些冰冷所以我直覺地認為這是一部恐怖片,
連忙催促老媽轉台,
沒多久好奇心壓過了懼怕,
隨著劇情的轉折母女倆就這樣盯著電視再也轉不開。
瞥了一眼螢幕上的電影名稱:
The Memory Keeper's Daugther.不存在的女兒。
大致上故事的開啟是這樣的:
一九六四年,在一場紛亂的大風雪的夜晚,醫生大衛親自為妻子諾拉接生,
一開始大衛懷中有了健康的男嬰,但意外的陣痛又讓諾拉產下一女。
雙胞胎的誕生並沒有帶來雙倍的喜悅,
大衛一看到女嬰的臉便發現女兒是唐氏症患者,
隨即聯想到自己親姐姐因為唐氏症與心臟病夭折,
母親也因此後半生飽嘗心碎與痛苦。
不希望自己與妻子遭遇到同樣的悲慘過程,
便在妻子看見女兒前叮囑護士將孩子送至鄰近的療養院,並發佈孩子早夭的消息。
護士到了療養院後發現惡劣的環境不會允許這個孩子存活,
於是便自作主張將孩子帶在身邊,
當她發現醫生居然允許妻子舉行女兒的喪禮後,憤而將女嬰帶往他方自行撫養......
電影中一直出現著強烈的反差,
漂亮的夫妻、健全的男嬰、在優渥的環境中生活,
應該會是最幸福的寫照,但他們在往後的歲月裡一直殘缺地活著。
丈夫隱藏了巨大的秘密,同時被幼年的回憶禁錮著,
這樣的痛苦讓他只能一頭鑽進攝影的世界,
在暗房的小抽屜裡獨自看著女兒的相片,
女兒誕生的那天他使用了上帝的權柄來決定女兒的生死,
但他並沒有神的眼界也保留了太多屬於人的情感,
所有的苦與遺憾都只能親嚐。
妻子面對丈夫長時間的心事重重與迴避,
被告知的喪女之痛始終無法緩解,
她選擇了一連串的外遇做為她的出口,最終得到的是兒子鄙視與敵對。
被父親選擇保留的男孩雖在雙親的照顧下成長,
卻得不到父母完整的愛與呵護,
他有了猜忌著母親的童年,
與父親抗爭又充滿距離的青春期。
反觀早先被判決應當斬除的缺陷,那個女嬰,菲比。
因為護士的仁慈而存活,也意外地有了視她如己出的雙親,
她的病症與阻礙在電影上除了入學的困難與排擠並沒有太大的著墨,
排除唐氏症的表象她算是個發展健全與快樂的孩子。
她被五彩繽紛的衣著與雙親的愛裝飾著,
相對地在暗房裡面對黑與白父親、相片中表情疏離的親生母親,
菲比的人生的確是較為富足。
原該被施與憐憫的是那個被遺棄的女嬰,
在電影的最後反倒讓人開始同情起先決條件都佔滿優勢的人。
老實說若我是那個醫生,我有最專業的判斷以及不堪回首的回憶,
也許我也會做出和他一模一樣的決定,
再用一輩子來後悔和遺憾......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在出生前都被寄予了完美健康的厚望,
出生後被教導的也是盡量地去追求人生的圓滿,
學習增加自己的優點、學習考試滿分、學習贏在起跑點、學習找個好工作賺更多的錢、
學習談一場圓滿的愛情築一個美麗的家。
我很少被教導要擁抱自己的缺陷,
而是要把缺點改正、隱藏、磨礪成為另一個優點。
但是,越到長大卻越發現,
人生的的確確是一張沒有底稿的拼圖,
要用很多很多不完美的碎片,做很多次失敗的嚐試,
接著你才能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最終的形貌在很多時候它的完美與否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大事。
到底什麼才是圓滿?什麼才叫做幸福?
我,還在努力的拼湊中。
不存在的女兒,推薦給大家。
(聽說這又是原著改編的電影,或許該去把書找出來看看。)
3 迴響:
謝謝分享
我原來也以為是鬼片.....
這類電影的題材我喜歡
有空再去租來看看~~~~
看完真的會有很多感觸喔....
ps:今天很想妳因為學生跟我借了20分鐘練露營的舞, 他們選的曲子是Beat it~
哈哈哈~~~要跳beat it 喔~~
難耶~~真是一群上進的孩子!!
想我有空來找我玩ㄚ~~
上次和小琴小昭去逛左營新光說
是平常日你就不能去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