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A cry in the dark.(暗夜哭聲)
睡前打算把小外套上的扣子重新縫上。
只不過電視轉開出現的畫面是一部電影,
於是我不由自主地把它看完,然後再不由自主地釘在這裡書寫。
故事大綱如下:
本片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
1980年初期,全澳洲人心中最痛恨的人,就是澳洲婦女琳蒂張伯倫(梅莉史翠普飾)。
她與丈夫麥可(山姆尼爾)帶著他們的小嬰孩到澳洲鄉下的一處岩石區露營時,
琳蒂看到一隻野狗溜進了她孩子睡覺的帳篷中,不到幾秒鐘後,她的孩子就不見了,連屍體都找不到!
雖然琳蒂苦苦堅持孩子是被野狗殺死的,但是澳洲人民非但不同情她,反而深信她就是殺嬰的兇手。
媒體的競相扭曲報導,使澳洲人民的憤怒升到沸點,
琳蒂終於以謀殺罪名起訴,丈夫麥可也被認定為共犯。
冗長的審判後,琳蒂的謀殺罪名成立,被判處無期徒刑,直到五年後才被釋放,
八年後才終於洗刷罪名得到清白。
故事的開頭我並沒有跟上,但是當我看見一個母親在痛失愛女的當下可以如此地冷靜自持,
我也不自主地批判著這位母親:這麼冷靜的反應,她一定是兇手。
但是隨著緩慢的腳步述說著警方紊亂地蒐證、比照證詞、媒體的宣傳、
群眾的認知、夫妻間與孩子們的互動後......
我發現真相已經不再重要,人們早已為這齣慘案設定了結局,其它的都是八卦與新聞熱度而已。
我們忘了,我們在討論的是一個家庭所有人的人生、
那個謎樣般逝去的是一個生命而不是一個物件、
我們為他們所記錄下來的隻字片語,是一把又一把鋒利的刀、
我們藉由鏡頭的湊熱鬧窺視,一層一層地剝光了他們的生活與權利。
很激烈的場景和故事用著緩慢的拍攝角度來吐實,
當然,所謂的吐實也是掌鏡的人給予我們真實的強烈暗示。
一幕又一幕律師和檢察官與專家證人的交叉詰問,
旁觀的媒體報導與觀眾激越地討論以及娛樂般的賭注,
專業與文字遊戲加上群眾暴力,用每個畫面慢慢地讓你承受重量,
測驗著你在壓迫下的耐性,也跟著丈夫麥可一起焦慮一起無措。
電影裡面讓我恍然大悟的片段是,當懷著身孕的琳蒂被判處無期徒刑後,
她笨拙地但穩定地走下樓梯,頭也不回地叮嚀法院人員:扶著我先生,他會腳軟。
而她先生的確是早她一步承受不住這樣的結果,癱軟在樓梯間。
我開始理解為什麼琳蒂在這一連串的事件裡的反應會是如此冷靜,
這就是她面對事情的方式。
最後,雖然琳蒂獲得釋放並且獲得了清白,卻沒有給人如釋重負的感覺,
他們一家人所失去的東西,是無法填補的悲劇。
這家人沒有犯錯、警察、檢查官只是善盡其責、媒體和群眾們也是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
嚴格來說這整個事件裡沒有人犯下滔天大罪,
但悲劇就像是滾雪球般給了這家人最直接的破壞,
傷害很簡單,遺憾的是,不是每種傷害都能輕易弭平或等值計算。
我們都能夠很正氣凜然地說:
在你了解一個人或窺盡事件的全貌之前,不能賦予斷章取義的評價。
只是,這又是一個知易行難的道理。
最後我從這部電影裡面學習到,
以後要縫釦子的時候挑點新聞或無聊的綜藝節目來看就好,
千萬別轉到電影台。
圖片來源
標籤: 電影相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迴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