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距離看這部片子的時間已有些時日,
挑現在寫,一方面是驚覺我的網誌怎變成了遊玩網頁,
一方面是,沉澱在心頭的感想終於等不及想要吐出來。
總之,若還沒看過這部電影不想知道劇情的人可以跳過。
這部電影,值得推薦。
對我來說,這是一部很悲傷的電影,
他雖然敘述了一個男人的成功,
其實我相信,
威爾史密斯所扮演的角色是在百萬個有同樣理想、
同樣熱情、有能力與毅力,
以及,同樣擁有嗷嗷待哺的幼子的父親中,
碰上了機緣與好運的幸運兒。
這樣敘述並不代表我否定他的努力與成功,
只是在目前我所存在的世界中,
仍舊是資本主義橫行,而週遭以錢滾錢的企業們,
又或者是讓人懶得提的台灣政治人物,
並沒有完全體認與進行所謂企業公民以及共生共存的理念。
以上知覺讓我對這部電影有了如此的直覺反應。
扯遠了。
在這部電影中,
你看見主角與所有週遭的人事物雖然生活在同一個空間,
但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以致於他丟出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進岀這個門的人看起來都如此快樂?"
這樣的疑問成了一種趨力,
讓他拼了命地擠身進入他所看見的快樂天堂。
而讓人震撼的畫面是,
你看見天堂與地獄在同一個空間時間轉動。
威爾史密斯雖然身處於地獄,
他仍然得用天堂的方式與周圍的人打交道,
想變成天堂中的居民,
他就得這樣與他的老闆、他的客戶、甚至是他的兒子相處。
因為這是屬於快樂天堂的遊戲規則。
唯一屬於地獄的知覺,是夜宿地鐵站廁所的顫抖與眼淚。
也許他可以告訴別人地獄的模樣,
但天堂的人聽不懂,也不需要聽懂,
就像一扇敲打不開的門,
對威爾史密斯也許是種殘忍,但這只是現實的天真表現。
畫面的衝突與強烈的刺激一瞬間讓我在電影院中無法呼吸。
再來我想談的是裡頭大量鋪陳的親子的連結與愛。
我想我可以大膽說一句,
倘若他兒子不存在,他極可能不會成功。
我們可以說,
威爾史密斯追求幸福與天堂的動力源自於對兒子的愛,
這份愛源自於一種補償作用,
也是對童年父愛喪失的缺乏與滿足歷程。
與其說在這段父子的互動是孩子對父親的需求與依附,
我們也可以說,父親對孩子的依賴其實更為巨大,
而這成了一種分不開的相互依存關係,
而這樣的關係建立在濃厚的親情上,也就是愛。
說到親情部份,
不免讓人想到電影中那個削瘦煙癮極大的母親與妻子。
也許很多人會說:
"可惜她提早放棄逃跑了,她錯過了採收與享受的機會。"
但我想在故事的開始,也許她才是負責任的一方。
無論身處於哪個文化與社會,
社會或者是我們自身都給予男人與女人不同的社會期待,
先聲明我並非女權主義者,這只是我身為女性的目前所見與感覺。
我相信,這個女人在學所研修的課程絕不會只有"服務業",
她當初給予自己的期待也絕非如此。
但她折衷了自己的理想與能力,
支援先生販賣自己都不太清楚用途的直銷機器,
犧牲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是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但最後換來的是先生給予她的另一個不確定與冒險。
我們常說人因夢想而偉大,
但我們也清楚不是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籌碼。
電影並沒有將這個女人的故事說得太多,
不過我相信,她所選擇的並非最初的夢想,
當然我不能把這所有結果歸因於性別期待,
只能說在電影中我們直覺認定她不夠勇敢面對生活,
也許她其實是勇敢的,
只是在方向上很可惜地與她的伴侶不同。
怎麼覺得講著講著越說越無聊......
這部電影讓我最喜愛的片段是在教堂與合唱團共舞的地方,
那段音樂是這樣說的:
主阿不要把我面前的高山移開,
但請給我跨越的力量。
透過共鳴十足的人聲合唱,尤其是黑人專有的音色,
傳達了十分令人感動的訊息,也很貼切故事本身。
我得說基督教的聖歌實在是非常能夠吸引人,
從音樂與字裡行間的信任,
你真能看見信仰。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爾史密斯在這部電影的表現實在讓人激賞,
不再是個耍帥搞笑的演員了,給他五顆星。
當幸福來敲門,應該也算是反省與治療系電影吧,哈哈。
4 迴響:
超愛看妳寫的這種文章 >"<
真的就是一種"很貼的感覺"
呵呵...感謝妳的推薦押...
很貼的感覺....真害羞~
那再幫你推鑑一部也是不錯的叫「練習曲」
他下的標題是:
有些事現在不做
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感動丫…
http://www.wretch.cc/blog/motet1219&article_id=15912847
喔喔....
感覺像是紀錄片?!
改天瞧瞧~3Q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