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有一個重點行程,就是在嵐山車站泡他有名的足湯。
火車站裡面有溫泉真是非常貼心的設計,
買票的時候站方人員還一直告訴我們:「毛巾是可以帶回家的。」
深怕我們拿回來還他一樣。
在雨中走了一天,脫下鞋子踏入暖暖的溫泉中時,
腳指頭舒展開的舒暢讓我捨不得起來坐車。
好~~舒~~服~~阿~~
<仁和寺>
仁和寺和日本皇室關係密切,自古就有數位天皇,遁入佛門後,在仁和寺執行「佛皇」的權利,
它同時也是日本佛教教派(古義真言宗御室派)的大宗,在日本宗教界地位甚高。
初春的仁和寺,並不如哲學之道或清水寺等櫻花名所熱鬧,
但避開京都花期最盛時分造訪古都的話,仁和寺的櫻林,還是能給你繽紛可人的花見氛圍,
因為仁和寺花期較晚,有「京都最後花見」的稱號,平均比京都市內的花期晚10天至2星期綻放,
簡單來說,「清水寺花落時,正是仁和寺櫻花盛開期」。
相關好文介紹
來到仁和寺又再度見識到古蹟與民宅密不可分的地理關係,
明明還在巷子裡亂走,一抬頭就看到古蹟的感覺還蠻有趣地,讓人想起台南。
到了二王門,馬上看到很有氣勢的兩尊神像在護衛著仁和寺,
雖然我不曉得祂們叫什麼名字,可是一聽到林桑說祂們的特色,馬上很有活力地開始模仿起來。
這尊神的嘴巴是張開的喔。
這尊則是很有殺氣的閉著。
一走進去就看到正在拍藝術照的藝妓,真美。
走進他的庭園與迴廊後,我知道我遇到了日本行中景點的第一名。
太靜太美的一個地方,彷彿置身於一個極大的藝術品中,
怎麼能這麼雅致地呈現出建材與自然的美,這個世界上有巧思的人實在太多,
讓身為凡人的我百思不解阿~
踏在木板上的感覺真的很好,空氣裡充滿了難以解釋的清香。
每個角落都有人輕聲地交談著,我終於知道京都人為什麼沒有大嗓門,
在這種環境下怎麼可能大聲說話。
兩個傻蛋就這樣看著景色,嘆氣,再看,再嘆氣。
雕工精美的門,據說貼上去的裝飾都是金子。
五重塔。每一重都有他的意義。
真心佩服他們的建築巧思,甚至連排水或集雨都考慮得非常周全,
特別是他們的枯山水,若有機會真想看看他們是怎麼畫的,
在庭園裡我們曾經認真討論過從那裡踩過去會遭受什麼懲罰......不過當然也只是說說而已。(哪捨得。)
<龍安寺>
龍安寺是由室町時代應仁之亂東軍大將細川勝元於寶德2(公元1450)年創建的著名禪宗古寺。
寺內用油土牆圍成的長方形庭院的石庭中鋪滿白色石粒,大小15座岩石星羅棋布散置其中,
傳說此石比喻母虎攜子涉水過河,並由此引發遊人無限的遐想。
在方丈入口處的淨手泉眼上「唯吾知足」的石刻禪文令人有所感悟。
在庭前地板走廊座眺石庭,可令人領悟遠離世俗的禪宗精髓。
寺內深處的鏡容池,池水如鏡,池邊長滿厚厚的青苔,頗有“蛙跳古池聽水聲”的古趣。
一進門就看見大株的荷花在迎接我們,這裡的遊客明顯偏多,
我想是為了那十五顆石頭來的吧~
來了!著名的長型庭院,一進來就看到一群人不約而同地排排坐,
整個景象只能用壯觀來形容。(我指的是人。)
挑了個位置坐下,才能細細地觀察這新引眾人的枯山水。
據說無論在什麼角度我們的視野是無法一次看全十五個石頭的,
而石頭象徵的是山、沙子象徵的是水,所以也可以說是見微知著(?)的代表。
斑駁的外牆可以顯示出這個地方的歷史久遠...有時候還真喜歡這種古拙的樣貌。
在我聯想某個石頭像刺猬、某個特徵像棒球帽之後,林桑就阻止了我的創意思考。
不聯想...那就來照相吧。
然後是著名的唯吾知足,小小的淨手泉,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離開了本殿,我們走入了一條好美的綠色步道,準備繞整個龍安寺的庭園。
走著走著就步入了荷花池,可能是花季已經結束,荷花並沒有白河的漂亮,
但是在旅客中我看見了比風景更美的事物-母與子。
這個小朋友一看到林桑就開心地笑了,頗令人意外。
(林桑說很少有小孩看到他會笑得這麼開心。)
這對正在拍照的母女實在是太漂亮的兩個人兒,
讓我忍不住也把鏡頭偷偷對著她們。
一個下午走完了兩個嚮往已久的京都名寺,實在是累癱了,但是值得!
0 迴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