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轉山 - 邊境流浪者



某日,在揪家賴著,

她推薦我這本據說在她的床頭留連很久的好書。





書帶回家了,看著封面好幾回還是把它擱在房裡,

總覺得這書是要好好地靜下心閱讀,也就鑽進生活裡繼續忙碌,

偶爾只捧著金庸哈利波特梁鳳儀看那第一百零八遍。



直到老媽發現了我房裡的書,搶先一步讀完並告訴我:

"妳買的那本新書不錯看。"

我才又想起了它。



趁著最後一次段考,斷斷續續地帶著這本書在監考與自習課間留連,

一讀,就放不下手。




作者謝旺霖拿到了雲門第一屆"流浪者計畫"的贊助,

不過在他寫計畫前他其實已經在流浪,動力是一場失戀。

拿到贊助後,他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與過人的毅力展開冒險,

就這樣一個人、一台單車從雲南到西藏刻苦地翻過一個又一個動人又凍人的高山。




在讀內文之前我讀著蔣勳的序,

他評論這個年輕人的文字是這樣說的:

"旺霖的文字很稚拙,沒有太多文學的修飾..."



閱讀第一章的過程中我疑惑著:

"這個24歲的年輕人用的語法跟辭彙到底哪裡"稚拙"了?

雖然不算是難啃得要命的文學名著,但也沒有好讀到哪去麻~~"



慢慢的我發現也許蔣勳說的是一種文字中的節奏與情感,

雖然他總使用第二人稱"你"來描述旅程與自己的心境,

但整體呈現出來的畫面的確是不假雕飾的...

我想林懷民說的沒錯,"轉山"宣告著一個傑出作家的誕生。




我們面對一場失戀會做什麼?

大哭一場、打數不清的電話說故事、大吃或不吃、大睡或不睡、

看看海、莫名地揮霍起來、發呆等著時間慢慢治療心傷。


不過謝旺霖不同,他用了十分激越的方式,

以接近苦行的狀態去尋找:"一個不會思念的地方。"



於是我們也在書中陪著他去流浪、陪著他和自己對話、

用另一層面向去看瀘沽湖的走婚制度、

看西藏的人與物、看浸潤了濃厚信仰的土地與政治拉扯的歷史、

看令人屏息的天葬與朝聖者的堅持、

一起害怕並讚嘆酷寒的山脈、一次又一次質疑自己是否能撐得下去。




就算不曾親身體驗他所體驗的風景,還是讚嘆著這真是場了不起的旅行。

(也許就是因為我只是身處於旁觀者角度?)




陪著他一起挑戰極限的過程,常常會不自主地跟著書中的文字起伏甚至驚呼,

尤其是讀到"前輪死死卡在岩縫下,而後輪和你的雙腿完全懸盪在斷崖之外,

一場失控的人車畫面才終於-靜止"的這種玩命片段,

刺激到讓我不禁從書中抬起頭張望自己身在何處,才能稍稍撫平當下滿溢的閱讀快感。




你瞧著一個24歲的大男生生澀地去處理這一連串的冒險,

不論是對自然的謙卑或是對人性的高低起伏時,

都有種莫名地親切感油然而生,也許這就是所謂"稚拙"評價的來源吧。




轉山,真是一本圖文皆優的好書。

感謝揪的分享,讓我讀到了據說是去西藏必做的功課書之一。




在這邊節錄我特別喜歡的幾段文字:



"不哭,路途上不哭,只有放心時才哭。"



"你努力撐開雙臂想丈量雪山縱寬天地的幅度,先往前走,又往後移,

來來回回,反反覆覆,找尋一種適切的距離,一如裁縫師專注量衣時的謹慎小心。

可任你再怎麼拉展手臂,拉到兩臂已達痠麻的程度,也無法盡情收攏住這連帶的群脈。

它像是信仰,你只能想像自己一點一滴逐漸地滲透,追逐它的腳步,

融進它的血脈裡,而無從把握住它。

原本祇是一場忘懷的感情體驗,崇高的欣喜,但欣喜裡竟有種奢侈的刺痛。

一種完滿的絕對,卻得憑靠著有限的缺憾,對比,而得以形成。"




"你覺得什麼都不必說了,也不知該對誰說,只能懷著虔誠的心,

感激大自然敞開它的心胸,讓你平安地又越過了一座艱難的山巔。"











謝旺霖,轉山-邊境流浪者。推薦給大家。



0 迴響: